养虎,赌虎,杀虎,何以救虎? 亿元死虎酿就危险赌局
从最初作为探索野生东北虎保护的创新举措,到因为养虎为患而试图推动解禁虎贸易,成为野生虎保护的重大威胁,黑龙江东北虎林园25年的嬗变历程,如何南辕北辙?养虎为患究竟是生存压力还是博弈筹码?人工养殖究竟是老虎保护的正路还是歧途?
这座全球最大的东北虎园的危险豪赌仍在继续,赌注仍在升级,但无论终局如何,中国野生虎保护的代价都已是任何一方所无力承担。
如果没有奇迹,2010年,这个农历庚寅虎年,仍不会是东北虎园经年豪赌的终局之年。
身为全球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黑龙江东北虎林园(下文简称东北虎园、虎园)的总经理,王立刚的心情依旧要矛盾且忐忑下去,他的底牌全在他办公室往南50米外的那栋二层小楼里。这个偏安虎园一隅的灰色建筑,极不起眼,甚至没有牌子,只在门上写了“冷库免进”的字样,却承载着虎园里所有人的全部念想。
这个容量达500吨的冷库更像是一座虎的墓园——其间躺着超过两百具成年虎尸。这是虎园成立14年来生老病死之虎的总和,虽然这个数字在2006年之后奇异地保持恒定。因为国家延续至今的对虎制品相关贸易的禁令,这200多只成年死虎至今一文不值。
“这是典型的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王立刚说,“冷库里装着的其实是价值过亿的财富。”他朝思梦想着,有朝一日这些死虎能光明正大地“走”出冷库大门,为此不惜每年花费上百万元的维护费,只为虎贸易开禁的那一天,“这算是一种赌注吧”。
这一藏匿于不起眼小楼里的豪赌,同样牵动着千里之外的国家主管部门的心,然而,它的命运,从不为赌注——老虎本身掌控。
被忽略的特殊身份
名称貌似事业单位的“中心”却是一家正处级国有企业。
距离哈尔滨市中心十几公里的松花江北岸,因为东北虎园而闻名。14年来,这个全球最大的东北虎饲养基地已然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
虎园总经理王立刚还有一个身份,黑龙江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管理中心(下文简称横道河子中心)主任。管理中心与虎园,采用中国特色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存至今,只是前者的身份,一直隐于虎园身后。
1986年,野生东北虎种群从十年前的80只骤减至不足30只,当年参加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会议的专家们心急如焚,挽救濒临灭绝的野生东北虎,变得刻不容缓。
横道河子中心由是应运而生。中心选址于野生东北虎的栖息地、位于张广才岭(满语称谓)中部的海林市境内。在迄今得到国家批复的5个人工虎养殖基地中,横道河子中心历史最为悠久,很多记载认为,中国正是从这里开启了野生东北虎的异地保护之旅。
事实上,这个“中心”从成立的那天起,其特殊的身份就为日后的争论埋下了隐患。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名称貌似事业单位的“中心”却是一家正处级国有企业,出资方为黑龙江省外贸厅(现在的商务厅)。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张明海教授看来,横道河子中心从一开始就带有了经营性质,“当时东北虎产品的价格是很高的,外贸厅下属的土畜部门,主要做的是东北特产外贸。”
王立刚毫不避讳当年的愿景,当中心东北虎种群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就应该考虑“国际贸易”、“正常死亡的老虎入药”、“自然环境食物链得到恢复的前提下进行老虎的野化训练以最终放虎归山”这三大任务,而当时尤其指出,所有收入都将用于东北虎的野化训练上,是为以经营为策略,以保护为中心。
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项目主任华宁看来,横道河子中心从成立伊始就与保护野生东北虎的愿望背道而驰,“在野生虎的保护问题上,国际上没有大型猫科动物驯养后成功放归的先例,人工养殖以前很少放到国际讨论的台面上。”
已经很难准确还原横道河子中心发起者的真实算盘,但彼时的它却肩负起了挽救中国东北虎的重任,这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8只从全国各地选调出来的东北虎开启了中国野生虎异地保护的探索之旅。而1988年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鼓励人工养殖的规定,无疑给中心打了一针强心剂。
从“骑虎难下”到“以虎养虎”
如何养活这数百只老虎,与其说是压力,不如说是博弈的筹码。
如果不是1993年的虎贸易禁令(下文简称禁虎令),横道河子中心的发展或许有一个很不错的“钱”景。
从1986年的8只东北虎起步,到1993年5月,中心成功克服了人工养殖老虎的技术难题,老虎数量达到了一百多只。
依照养虎者的愿景,此时的中心,正盘算着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开始着手开展国内、国际的虎贸易,与中国医科大学、中医药生产单位的死虎合作开发也在酝酿之中。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因为国务院的一纸通知戛然而止。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重申禁止犀牛角和虎骨的一切贸易活动,取消其药用标准。这一天被王立刚铭记,“这是给虎园致命一击的日子。”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删去了“虎骨”这一项。
瞬间的政策之变让横道河子中心真正地“骑虎难下”。
禁虎令对中心的不利影响立竿见影,通知下发的第二天,银行就收回了贷款,“没有银行愿意给不能贸易的外贸企业发放贷款。”一夜之间,中心的负债达到了九百多万。
这是横道河子中心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一百多员工连续18个月没有发工资,老虎的饲养也成了问题,饿死了十来只,因争斗和生病死亡的老虎超过了40只,到1995年末,短短两年间,中心只剩下不到50只老虎。
所谓穷则思变,当时的出资方兼主管部门黑龙江省外经贸厅无奈之下,提出让老虎走出深山到城市打工、以虎养虎的折中思路,果断在哈尔滨市区旅游胜地太阳岛的北面划出了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起了后来的“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这是一个区别于作为饲养繁育科研机构的横道河子中心的新企业,但实际上仍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只是各有分工,虎园承担对外经营的经济功能,而横道河子中心则承担国际国内的各种交流活动。
从横道河子中心选出的28只东北虎开始了颇为独特的打工历程,“采取观光的方式,门票收入既解决了老虎和人的生存问题,又没有违反虎贸易禁令,在当时是一个很妥善的办法。”但王立刚现在觉得,前任者们的这一尝试只是把与生俱来的麻烦拖后了而已,“如果当时索性把那几十只虎杀了,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养虎为患了。”
但在1996年初,东北虎园正式挂牌之时,这被公认为又一次的创新之举,而且效果彰显,不仅挽救了中心这一国有企业,还保住了上百职工的饭碗。
王立刚的理由很充分,与北疆的东北虎园形成呼应的是南国的桂林雄森熊虎山庄,这家“幸运”的私人企业从一开就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750万元的“项目资助”。而黑龙江东北虎园却因为是挂靠在省外经贸厅的国有企业,而难以从国家得到相关的拨款,只能自力更生。
虎园现在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商务厅,但虎园从1993年以后就已经没有了外贸业务,从商务厅要钱没有名目;而作为野生动物主管单位的林业部门,也没法给一个挂靠在商务厅的国有企业拨款,“让林业部门拨款,从行政体制上行不通。”
2003年SARS时期,虎园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接待了一位客人,但正是这28只打工之虎的努力,即便是相继经历了1998洪水和2003SARS的困难时期,从虎的数量上看,虎园的发展仍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据统计,2004年虎园的老虎数量已经从建园之初的50只增加到了400只左右。
如何养活这数百只老虎对王立刚来说,与其说是压力,不如说是博弈的筹码。只要没人全额埋单,“以虎养虎”就是不得已的策略,虎园甚至已经让老虎走出了黑龙江,到全国各地打工。据介绍,目前虎园共有一百多只老虎在外打工,其产权仍归属虎园,但合作单位负责老虎的喂养并支付一定的租金,“挣的加节省的支出,一正一负,共计有三百万元。”